專家觀點

中國經濟重啟與貿易衝突發酵,新興市場投資機會浮現

整體新興市場可望受惠於中國後疫情下的經濟重啟,但隨著全球貿易關係洗牌,對新興市場各國的影響不盡相同。

國清零政策的鬆綁,不僅有利於今年中國國內經濟,亦支撐全球總經環境,使新興市場受惠。已開發市場的經濟成長韌性高於預期,然而近期美國與歐洲銀行產業承壓,可能加深經濟衰退的風險。此外,全球總體通膨出現觸頂的跡象,聯準會的緊縮週期也可能已接近尾聲。

經濟高度仰賴中國消費與服務產業的亞洲經濟體,最有可能受惠其中;大宗商品出口國雖然也能從中獲益,但相比前幾次的經濟週期,此次受惠程度較溫和、層面較廣泛。受中國運輸產業的影響,石油需求可能小幅增加,加上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 計畫減產,大量用於營建的工業原物料 (如鋁、鋼),預計不會出現強勁的升勢。

即使新興市場整體可望受惠於中國的復甦,但中美地緣政治與貿易氣氛持續緊張,牽動全球貿易關係重新洗牌,對於新興市場國家將產生不同面相的影響。

釋放積壓的需求,中國經濟成長可期

中國鬆綁防疫限制,以及祭出房地產紓困措施,皆顯示出政府的施政重點已經回到經濟。觀察歷史趨勢,政策一直是推動中國經濟週期的主要動能,我們認為未來幾個月的經濟將強勁復甦。預計中國2023年經濟成長率約為5.5%,且存在上修空間,成為少數今年成長率高於2022年的大型經濟體。

此次經濟週期的復甦態勢將不同以往,消費面或許會取代投資面,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動能。在家庭握有超額儲蓄的支撐下,旅遊觀光、娛樂、商務活動與餐飲的成長力道可望強勁。

受到經濟衰退風險的影響,全球需求疲弱,預期將減緩中國的出口;另一方面,受惠於內需回溫,進口可望反彈,且海外旅遊人數預計攀升。這將導致商品貿易順差縮小,服務業赤字大幅成長。中國經濟能否長期持續回溫,將取決於國內政策的調整,以及全球經濟的穩定性。

新興市場可望受惠於中國週期性動能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新興市場經濟成長態勢的影響漸增,如今已超越美國與歐元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與摩根大通 (J.P. Morgan) 的數據,中國經濟成長率每增加1個百分點,新興市場會隨之增加0.2到0.4個百分點。雖然目前中國對新興市場商品的邊際消費傾向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低於對服務的邊際消費傾向,會造成此次週期的增幅小於上述數據,但新興市場的經濟成長仍能受益於此。

進一步觀察,中國經濟成長的受惠國家可分成三大類:

  1. 經濟大幅仰賴中國消費與服務產業的亞洲國家,可望成為最大的受惠者。線上旅遊公司–攜程(Ctrip)–的2023年1月份數據顯示,中國遊客的前十大目的地分別是澳洲、泰國、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美國、新加坡、英國、澳門與印尼。我們尤其看好澳門的博奕產業。
  2. 大宗商品出口國 (例如某些拉丁美洲國家) 亦可望小幅受惠,但主要是因為受到價格對大宗商品的整體影響,而非中國的直接需求。這部分的影響可能不如前幾次週期顯著,因為此次中國的回溫力道主要是消費需求,而非過往的投資需求,故對大宗商品的依賴程度較低。
  3. 新興市場整體可望受惠於中國對全球經濟成長與市場情緒的間接影響,且有機會抵銷已開發市場預期經濟放緩的拖累 (進一步瞭解全球經濟態勢,請見週期市場展望報告市場脆弱,債券強韌〉)。

貿易關係重新洗牌

儘管中國經濟回溫,但中美的地緣政治與貿易氣氛持續緊張,將嚴重影響新興市場。同時,全球供應鏈正在逐漸重組。

自2019年以來,亞洲 (不含中國)、墨西哥、加拿大占美國總進口金額的比重逐漸增加,反觀中國的占比持續降低。顯示美國的近岸生產 (nearshoring) 措施發酵 (見圖1);但也或許是因為中國擴大對亞洲的出口,而美國間接從亞洲國家進口中國商品所導致。

如圖1所示,5條線各代表加拿大、中國、墨西哥、東協國家與歐元區國家占美國進口的比重,時間起至1999年,截至2022年。中國比重在1999年達到6%的低點,隨後逐漸攀升,在2015年到2019年達到22%高點,在2022年再度降至約17%。 

但這股趨勢可能遭到抑制,因為美國的貿易策略不再以雙邊競爭為主,而是轉向透過第三方擴大貿易限制。影響所及,亞洲經濟體的立場可能轉趨中立。

此外,由於美國的下一波限制目標可能會是對中國的投資,故美國的跨國企業已開始計畫將供應鏈遷出中國,尤其是輸美商品與特定科技產品。馬來西亞與印度等國將可望受惠於美國科技業近岸生產的長期趨勢。兩國本就已擁有具競爭力的科技業,預期國內的專業人力與基礎建設規模都將進一步擴大。

墨西哥與美國擁有密切的貿易、金融與經濟關係,是近岸生產政策的受惠國。美墨加貿易協定 (USMCA) 除了降低貿易關稅的直接與間接成本,亦可在出現貿易糾紛時提供明確的解決機制。墨西哥的單位勞動成本目前低於中國,又有鄰近美國的地利之便,將有助於壓低運輸成本。

墨西哥占美國汽車進口金額的比重自2018年以來成長3.9%。墨西哥的境外直接投資 (FDI) 數據顯示,製造業外資規模自2019年以來逐漸增加。

中國供應鏈對新興市場的中期影響各異。包含下游產能逐漸遷往成本較低的亞洲生產重鎮,如越南與孟加拉。中國對亞洲的直接投資已大幅成長,而輸往亞洲的出口金額亦高於其他區域 (見圖2)。上游產能部分,尤其是科技相關的貿易,在出於地緣政治與成本的潛在考量下,台灣的比重超越韓國與日本。

如圖2所示,藍線代表中國輸往東協國家的出口金額,綠線則代表中國輸往其他區域的出口金額,資料起自2004年,截至2022年。兩者在2010年交叉後,藍線攀升幅度遠高於綠線,直到2022年藍線上升趨勢才稍微減緩,而綠線則持續走升。 

綜觀長期,我們認為這些趨勢將會持續。中國出口商未來或將會探索開發中國家與新興市場的新市場,以期減緩美國貿易限制的衝擊。

儘管如此,考量中美貿易嚴重失衡,且兩國的科技與金融市場存在極大差距,我們認為中國較不可能對美國採取重大報復措施,而是持續增加內需與研發能力,藉此降低對國外市場與科技的依賴。此外,中國亦可能採取類似美國的做法,持續拓展全球影響力,並與可能的盟友合作。

面對美國與中國的貿易策略,新興市場國家必須從中尋求出路,有些國家能從這股趨勢中受惠,有些國家則會力求維持地緣政治中立。影響所及,新興市場各國發展將會更加分化。

投資啟示

有鑑於中國經濟重啟大幅提振新興市場,加上聯準會的升息週期似乎已近尾聲,我們在週期展望中看好新興市場的前景。相較於核心市場,預期新興市場將持續發揮分散配置與收益的優勢。

我們認為,中國經濟重啟為新興市場帶來的其中一項投資機會在於亞洲貨幣,例如泰銖與韓圜。美元自去年9月達到20年新高後,已逐漸貶值。如今通膨降溫、經濟衰退風險攀升、其他利空事件影響漸弱,我們預期2023年美元將進一步走貶 。

部分新興市場當地貨幣債券如巴西與墨西哥,實質殖利率相對較高,在目前經濟環境與利率週期下浮現吸引力。

此外,我們認為兩類國家的強勢貨幣債券存在投資機會,包含部分受惠於近岸生產趨勢的高評等國家,以及一些相對不易受到下檔風險衝擊的國家。

作者

Pramol Dhawan

投資組合經理人

Lupin Rahman

投資組合經理人

相關文章

注意

所有投資均有風險且可能造成損失。投資於債券市場須承受若干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利率風險、發行機構風險、信用風險、通貨膨脹風險以及流動性風險。大多數債券以及債券投資策略之價值會受到利率變動的影響。若屬存續期較長的債券或債券策略,其敏感度與波動性大多高於存續期較短的券種;當利率走升,債券價格通常會下跌,且低利率環境亦提高此風險。債券的交易參與量縮減,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降低,以及價格波動加劇。債券投資贖回時,其價值可能高於或低於原始購債成本。原物料存在較高風險,包括市場、政治、監管和自然狀況等風險,可能不適合所有投資人。匯率可能會在短期內大幅波動,且可能降低投資組合之報酬。投資於外幣計價及/或在海外註冊的證券可能因匯率波動而涉及較大風險,亦可能涉及經濟和政治風險,若投資於新興市場,相關風險可能更高。多元配置概不擔保絕無損失。

文中所有預測、估計及若干資訊均係得自專有研究結果,不應視同投資建議,或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之推薦。概不保證必能達到文中所述的投資表現。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展望及策略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LC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品浩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LC在亞洲各地的註冊商標。©2023, PIMCO.

CMR2023-0412-2836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