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能源轉型:綠色轉型之路不平靜

能源漲價或許會促進對能源轉型相關科技的投資力道,但我們預期,未來的綠色轉型之路將不乏波動與脆弱性。

一年來,天然氣、煤和石油等能源價格大幅上揚,而投入成本攀升恐抑制工業生產、降低家庭實質所得並減緩經濟活動的疑慮再起。與新冠疫情前的水準相較,全球原油價格截至目前已上漲約50%。

不過觀諸歷史經驗,這種情況並不罕見:1990年代起,大約每三年就有一年的油價漲幅年增率超過50%。就美國而言,儘管擔憂能源漲價必然會對消費者產生累退稅作用(regressive tax) ,但油價上漲造成的整體財務負擔仍然遠低於過去的高點。

然而,在脫碳邁向綠色能源的長期轉型過程中,可能會伴隨著一段能源價格普遍走高且波動不已的期間。鑑於相關地緣政治風險近期已然升高,致使這些綠能方案引發的不安和疑慮也反映在目前的價格走勢上。

揮別高碳時代

俄羅斯和烏克蘭近期的事件導致能源市場波動升高,價格普遍上揚。不過,早在兩國緊張局勢升溫前,能源市場就已經開始波動了,顯示驅動價格走勢的根源,遠比最近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來得深。事實上,由於全球經濟減少依賴化石燃料的壓力與日俱增,所以近期的漲勢,實則源於能源資本市場的結構性改變。再者,投資報酬率低也導致許多能源公司把首要任務,換成了修復資產負債表和資本返還投資人,此舉進一步限制了漲價之際的正常投資與生產能力。

此外,為了實踐「巴黎協定」目標,勢必得大幅重新配置資源,如此一來便意味著石化燃料價格不僅傾向維持走升格局,還可能漲得更兇:高碳能源價格勢必進一步走高,才有足夠經濟動力促成對綠色能源的投資,最終使整體價格有望回落。

但政府為促動轉型而採取的行動卻導致情況變得更複雜。以限制碳氫化合物產能並降低煤炭和核能發電為主的政策,瓦解了經濟體所仰賴的許多能源選項,致使能源供應得靠天吃飯,越來越受捉摸不定的氣候所影響。德國宣布中止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的審查程序,無疑更加深了相關疑慮;該管線原本規劃從俄羅斯輸送更多天然氣至歐洲。

如果缺乏足夠庫存為後盾,許多經濟體都可能面臨能源供應不足的窘境,結果便是,即使小型能源衝擊事件都可能造成不小的衝擊。衝擊敏感度升高可能會蔓延至政治和貨幣政策領域,導致政策變動更頻繁、不確定性更高。而以上種種因素都可能讓下游業者的營運環境充滿變數。

換句話說,正如我們在最近期長期展望所述,從褐色經濟到綠色經濟的轉型,適足以證明新冠疫情前的10年「新常態」—穩定但低於長期趨勢的經濟成長率、低於央行目標的通膨及平穩的波動—正離我們而去。不過另一方面,儲蓄(以便在不確定時期擁有更大彈性)的意願升高,可望抵銷因擴大投資(追求綠色未來)而促使利率上行的壓力,且最終有助於讓利率維持在低檔。

能源漲價實為綠色轉型的關鍵

許多經濟學家都認同,想要達成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我們需要制定全球碳價。碳定價的主要目的在於減少造成全球暖化的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是製造能源密集產品時產生的負面外部效應,那麼如果這些產品的成本增加,消費者和製造商都會隨之望而卻步。同時,能源成本上漲也會加強對於碳密度較低的替代能源的投資意願和力道。

問題是,能源價格得漲到多高?根據路透社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氣候經濟學家預估,想要實現2050年淨零碳排,碳均價必須升到每噸100美元。只不過,現階段碳稅與/或碳交易機制的涵蓋範圍,僅及全球碳排放量的22%,且大多數的碳價離每桶100美元的預估值還有好大一段差距。只有少數地方的碳稅或碳價高到足以改變人們的行為。然而,想要真正看到減排成效,恐怕能源價格還得進一步上揚,才能產生必要動力。

已開發國家綠色轉型措施不同調

儘管多數經濟學家認為,促成減排最有效率的方法就是制定明確的碳價格,不過某些碳定價機制最激進的地區(即歐洲)一直處於近期能源價格高漲的震央;歐盟碳交易系統(Emissions Trading System)的碳價,近期曾觸及每噸97歐元(約110美元)。雖然這樣的價格非常有利於對再生能源的投資,但挪出額外的能源產能給那些投資需要時間。同時,由於天然氣短缺,碳價又走高,使得大家很難從天然氣和煤炭兩者之間找到替代選項,導致歐洲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之高,遠非碳價實施前所能預期。結果這種高價走勢轉而波及供應鏈,升高了生產成本,降低了家庭實質所得。

另一方面,位於大西洋彼端的美國,雖然有12個州建立了碳交易市場,但聯邦政府的重點向來是,透過更嚴格管制化石燃料的發展以增加碳排的隱性成本。這些措施,再加上全球市場的資金成本上揚,使得美國的石油及天然氣產業壓力重重,並導致美國頁岩油產量在全球油價高漲聲中成長相當緩慢;而美國產量減少反過來又促使價格進一步上漲。不過,美國跟歐洲不同,美國因坐擁相對豐富的天然氣而受惠。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基本與全球其他地區脫鉤,從而減輕了國內產業、消費者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能源轉型需要更多投資

化石燃料價格走高搭配政府推行綠能方案,助長了再生能源投資和電動車成長。然而,投資力道還得更強,才能滿足能源需求並確保供應穩定,且截至目前的進展讓全球的能源安全依舊暴露在氣候變幻的風險下。此外,化石燃料廠和核能電廠關閉,顯現出能源儲存(大規模儲能電池)投資的落後現象,致使透過多餘產能以提高緩衝能力的需求升高,否則很難降低再生能源生產過程中因氣候相關波動所受到的影響。儘管能源儲存有望靠科技的突破而解決,且投資也已回溫,但我們認為長期而言,間歇性能源(intermittent energy sources)會日益成為整個體系的主力。

各產業幾乎都受到能源價格影響

能源漲價影響所及,不僅止於冬季暖氣帳單和汽油零售價,還會推升多數大宗商品的製造成本。舉例來說,能源漲價往往會升高氨肥的價格,因為它是用天然氣製成的,轉而便會升高大多數農產品的成本。就美國而言,截至2022年1月底的12個月,食品價格上漲了6.7%,創1990年代以來單年最快成長速度(資料來源:美國勞工部勞動統計局)。歐洲的食品價格漲勢也加速,且後續還會出現更高價。

此外,幾乎所有產品的運輸、製造和開採都會受到能源價格走升的影響。綜觀整體已開發市場,我們估計油價每上漲10%,以往消費者物價指數都會隨之上揚0.2-0.3個百分點。雖然歷史經驗顯示轉嫁率看來似乎很低,但若價格持續走高,未來恐將促使生產商把更多的額外成本轉嫁出去。

重點摘要:通膨、政策、投資

能源價格走升且波動更劇烈,會對通膨和經濟活動造成重大影響。如果以長期眼光來看,碳可能成為通膨的一個重要成分,尤其是某些訂有碳價且致力於透過邊界調整機制向外輸出其碳政策的地區,比如歐洲。

如此一來,終將轉而對政治領域和貨幣政策產生影響。我們認為,恐怕很難避免實質所得降低引發民意強力反彈的情況,因此政府勢必得有能源補貼配套以減緩衝擊。同時,儘管能源漲價通常源於供給端,不過漲勢拉長,則將升高長期通膨預期,並導致貨幣政策收緊。事實上,能源價格或許已經對諸如歐洲央行等已開發市場央行的政策展望發生影響。

最後,預期投入價格波動加劇,以及營運環境充斥著更多不確定性,恐將對下游業者造成重大影響。許多企業已經將營運焦點,由效率至上轉向打造韌性。此舉意味著應握有更多的現金儲備、產能和庫存,以抵禦可能更加頻繁的衝擊。由於綠色轉型的投資需求龐大,自然會升高利率上揚的壓力,這股轉向打造韌性(儲蓄重於投資)的趨勢或許有助於抵銷此種效應。

作者

Greg E. Sharenow

實體資產投資組合經理人

Tiffany Wilding

北美經濟學家

相關議題

注意

所有投資均有風險且可能造成價值損失。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往後的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投資人做出投資決策前,應先諮詢投資專業人士之意見。展望及策略均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PIMCO僅向符合資格的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提供服務。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