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經濟成長停滯、消費需求疲弱、與疫情復發帶來的挑戰之外,如今中國預售屋的房貸斷供潮越演越烈,令人擔心中國房地產業是否會進一步陷入惡性循環,進而威脅中國的金融穩定性。 6月下旬至今,遍佈中國數十個城市、多達數十萬名買到爛尾樓的民眾揚言停止繳房貸。據報導至少有30萬筆建案受到影響,且大多集中在中國的中、西部省分,光是河南省就佔了20%。 這波預售屋的房貸斷供潮令原本就已成長趨緩的中國經濟面臨更大壓力。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第二季中國GDP年增率僅0.4%,寫下史上第二低的紀錄。 中國房地產業的問題是否會演變成系統性金融危機呢?我們認為機會不大。我們的壓力測試結果顯示,整體而言,即便在嚴峻的下行風險情境,中國銀行體系也擁有足夠的緩衝能力吸收衝擊。 房地產業面臨的風險 vs. 銀行體系的緩衝能力 我們估計目前爛尾樓在全中國預售屋建案的佔比約為4%至8%。在下行情境中,我們假設最終有10%的在建案未完工,其所有相關抵押貸款將變成不良貸款。屆時中國整體銀行業的不良貸款生成率將為0.5% 若再加上其他三個潛在下行風險來源—開發商產生的額外不良貸款、建築貸款產生的不良貸款及銀行對開發商的潛在影子風險,我們預估這些不良貸款佔整體銀行放款的比重將額外增加約2.6%。根據我們的基本預測,目前整個銀行業的年度不良貸款淨生成率約為0.7%至0.8%,而2017年至2020年期間不良貸款淨生成率的正常區間約為1%至1.3%。附註[i] 瞭解銀行產業可能面臨的潛在壓力之後,接著我們看看銀行體系主要可透過哪三道防線緩衝這些壓力:高於最低法定門檻的額外第一類普通股股權、一般呆帳準備金、與提存準備金前之獲利。根據我們的估算,這三道防線總計約為9.3兆人民幣,相當於整個銀行業放款金額的5.7%,因此即便是在悲觀情境下,也足以吸收房地產業帶來的衝擊。 然而,倘若我們將少數幾家資產負債表較強勁的大型銀行剔除不算,緩衝防線將變得薄弱許多。 系統性風險的重點:中型銀行 單從中小型銀行來看,我們預估潛在的不良貸款佔整體放款的比例為3.4%,而緩衝防線加總起來的佔比為4.4%。儘管如此,由於小型區域銀行的規模不大,且對於銀行同業融資的依賴度有限,因此即便這些小型銀行發生個別的危機,對整體銀行體系的影響仍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然而,我們認為中型銀行反而是真正需要關注的系統性風險。這些中型銀行的規模相對較大,在全國都有營業據點,同時與銀行體系的連結程度也高出許多-中型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有37%仰賴銀行同業拆款與債券作為資金來源,比例分別高於大型銀行的17%與小型銀行的15%。附註[ii] 此外,中型銀行對於影子銀行的曝險也相對較大,因此一旦非銀行放款機構向房地產開發商的放款比銀行貸款早一步發生問題,此時中型銀行受到的影響也更加顯著。 銀行體系立即爆發危機的可能性不高,但需注意外擴風險 考量目前中國政府處理房市金融風險的方式,我們認為其銀行體系立即爆發危機的機率可能性仍低。目前銀行正利用主管機關給予的寬限期,設法延後認列房地產開發商的不良貸款。地方政府亦發行專項債券協助小型銀行重建資本結構,藉此強化銀行體系吸收損失的能力。 根據住房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資產池的高頻統計資料顯示,儘管待償房貸的違約比例在2022年上半年出現些微攀升的壓力,但在6月已接連浮現改善跡象,且目前違約比例仍非常低。 以總經角度而言,中國家庭整體槓桿比例(家庭信貸除以GDP)從2016年的44%大幅攀升至2021年的62%。附註[iii]儘管如此,比起已開發國家,目前中國家庭的槓桿比例仍在可控的水準,且近年來中國家庭整體的信貸成長速度已放緩。此外,住房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資產池的統計資料亦顯示目前房貸戶的槓桿比例與償債能力仍相對健全。由此可知,中國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大致擁有良好的緩衝空間,因此未來房貸違約率應可維持低檔。此外,除了法律責任之外,在中國房貸違約可能會使得屋主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 儘管如此,預售屋的房貸斷供潮與持續走弱的房市,確實令人擔心這波負面情緒是否會外擴並連帶影響成屋的屋主,導致成屋的房貸違約率跟著擴大。倘若如此,我們認為中國銀行體系爆發系統性風險的機率就有可能進一步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