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

故事經濟學

故事可以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包括怎麼投資以及投資哪個區域,進而左右經濟。

世事真假難料。每一個故事都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決策,包括怎麼投資以及投資哪個區域,還有要花多少錢跟存多少錢,進而左右經濟表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同時也是行為財務學的專家Robert J. Shiller(席勒)在先前出版的Narrative Economics一書中,探討各式各樣的故事如何影響經濟事件的發展。1儘管故事經濟學的研究還在初期發展階段,我們認為其主要的觀念值得一探究竟,藉此進一步了解這些故事如何對你的投資決策造成巨大的影響。

什麼是「故事經濟學」?

1936年,經濟學家John Maynard Keynes(凱因斯)以「動物本能」一詞描述人類情緒與直覺對於經濟行為的影響。2儘管這個重要的概念或多或少可以用像是消費者信心這樣的指標來衡量,但是卻無法捕捉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消費者信心出現改變。席勒與George Akerlof(艾克羅夫)將凱因斯的觀念延伸,在2009年出版的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一書中探討人類心理對於經濟的影響。3在那之後,席勒不斷發展與大力宣揚故事經濟學的概念,探討故事–尤其是關於人類利益及情緒的故事–如何開始廣為流傳以及最終如何造成經濟變動。

重要的是,傳統的經濟研究方法大多著重在量化分析,大部分只在乎能夠用數字計算與衡量的現象-例如貨幣流通、利率、供需關係等等。故此,一般習慣藉由經濟指標之間的關係、假設乘數、以及指標之間的回饋機制,去解釋–與預測–趨勢與紛擾,例如經濟衰退。然而,這種類似機械式的觀點無法揭露經濟現象的全貌。經濟活動的參與者也會受到他們聽到的、讀到的、或是看到的故事所影響。儘管研究這些故事並不容易,但透過大量、可以搜尋的新聞與書籍資料庫,以及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讓故事分析變得可能,讓我們在量化資料之外,可以更深入瞭解經濟現象。

什麼原因會讓故事廣為流傳?

經濟故事必須「廣為流傳」才會產生龐大的影響力。有意思的是,故事流傳的途徑其實跟病毒擴散很類似,藉由面對面或是社群媒體口耳相傳而散布出去。此外,故事也會在新聞媒體之間相互傳播。故此,我們可以試著用SIR傳染病模型(Kermack-McKendrick SIR model),一個傳染病的數學理論,來探經濟故事如何像「傳染病」般傳散。這個模型將人類分成三大族群:未受感染(Susceptible)、受感染(Infected)、以及痊癒(Recovered)。

一如傳染病散播的途徑,故事需要接觸到足夠的人,至少要1個人以上,讓「未受感染」的人變成「受感染」的人,且受感染的程度要夠嚴重,如此才能將故事繼續散布出去。不實的傳播–就像是突變的病毒–存活下來的機率也會降低。席勒在書中寫道:「經濟故事散布的途徑與疾病一樣:首先,受到感染的人數攀升,讓故事持續散播一段時間,接著人們會開始淡忘故事,對於故事的興致開始走下坡。」

如何應用到經濟理論之中?

席勒用「拉弗曲線(Laffer curve)」舉例說明經濟故事如何流傳,及其如何對現實的世界造成影響。1974年,經濟學家Art Laffer(拉弗)與當時的白宮官員共進晚餐,隨手在餐巾上畫圖解釋政府在減稅的同時毋須減少公共支出,這就是後來為人所知的拉弗曲線(見下圖)。

儘管這段故事(還有那條餐巾)一開始並沒有廣為流傳,直到4年後,一位當時同桌的記者Jude Wanniski以極為簡潔有力的方式讓幾乎每個人都理解了所謂的「拉弗曲線」,那也就是把稅率訂在C點(高稅率)以及D點(低稅率)的兩種稅率,能夠得到同等水準的政府稅收。4然而,當年的陳述中沒有任何的數據說明政府依靠拉高稅率達成當時的稅收水準,但這對故事的「傳播力」來說並非關鍵。這故事在當年為「民主黨」上貼上了「高稅率」的標籤,反之,將「共和黨」貼上較低稅率的標籤並強調傳播減稅亦可以為國家帶來的龐大額外收入。用如此強而有力的方式來說明經濟活動的效率不彰,流傳的效果好到讓故事瘋傳。

Wanniski描述這個故事的方式增添整個故事的吸引力:故事發生的場景組合(餐廳、華府高官、學者的餐巾),加上用淺顯的解釋讓許多人了解,最終讓故事瘋傳。席勒認為這個故事的流傳及其衍生的政治影響,讓兩個國家的領袖改變經濟政策,包括在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的雷根,以及在前一年成為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

拉弗曲線

拉弗曲線假設當稅率處於0%與100%的極端值時,政府不會收到任何的稅收,當稅率介於0%與100%之間的某個水準時,政府稅收將可極大化。

Narrative Economics

經濟大衰退

有趣的是,「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一詞本身就是故事瘋傳的範例。經濟學家Nouriel Rubini(魯比尼)在2006年底提出經濟大衰退,用來連結2007年至2009年間的經濟衰退5,但是一直等到3年後,這一詞才開始流行及瘋傳。為什麼呢?銀行垮台,例如雷曼兄弟倒閉,還有股市重挫等事件,令人回想起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的年代。席勒認為:「經濟大蕭條還有其引發的原因(長期安逸,喪失信心)至今仍讓人記憶猶新。因此,當民眾聽到其他有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傳言時,就會時常想到當年國家歷史的那段創傷期。」

人們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判斷事情發生的機率時,常會依循「代表性捷思(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心理捷徑的一種–由行為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康納曼)與Amos Tversky(特沃斯基)所描繪6–認為這個概念可以用來了解,為什麼經濟大蕭條的故事能夠觸發經濟大衰退的瘋傳。人類常依據過去類似、具代表性事件的記憶來判斷眼前發生的事件。儘管經濟大蕭條與經濟大衰退之間存在諸多差異,但兩者還是有少數、且十分顯著的相似之處,正好成為決策官員採取經濟刺激政策的理由。

經濟故事與行為偏誤

經濟故事與數種行為偏誤和捷思有關。前述的代表性捷思,是投資人該留意的,框架效應(framing effect)則是另一個。所謂的框架效應意指人類依據資訊呈現的方式與架構制訂決策,而不是根據事實本身。舉例來說,某一檔科技股票只漲不跌、房價永不下跌、或是某些公司大到不會倒,這類型的經濟故事都是典型的框架效應範例,且可能會影響投資決策。

「情意捷思(affect heuristic)」的概念或許有助於說明為什麼經濟故事會開始瘋傳。情意捷思屬於心理捷徑的一種,人類很容易將恐懼或是其他強烈的情緒,連結到毫不相關的事件身上。舉例來說,當我們在評估一件事情的利弊得失時,經常取決於我們連結的情感是正面或負面,這就是所謂的情意捷思。Shiller、William Goetzmann、Dasol Kim、與George Akerlof在2016年的研究發現,在新聞報導的影響下,尤其是頭版消息,人們通常會誇大股市崩盤的風險。7有趣的是,同一份研究也顯示,鄰近地區若是傳出天災的消息,例如地震,受訪者常會觸發情意捷思並顯著放大股市崩盤的可能性。

我們經常依據經濟指標的變動與相對應的專家評論內容,在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一套故事。這些故事會透過各種的行為偏誤與捷思影響投資決策。然而,由於經濟故事扮演著一個很特別的角色,因為直接觸及我們的直覺與情感,因此不論內容是真是假,可能極具說服力。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經濟故事可能對你的投資決策帶來好的或是壞的影響。因此,無論外頭在瘋傳什麼故事,永遠別忘了把長期目標放在投資策略最重要的地方,才能制訂最合適的投資決策。

 

投資於決策研究

運用行為科學

PIMCO向來深信,行為科學 可以讓我們成為更睿智的投資人。正因為如此,我們與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決策研究中心的菁英在相關領域合作。透過這項創新合作,PIMCO支持多元而扎實的學術研究,有助於更深入的了解人類行為與決策過程。進一步了解行為科學如何讓你成為更睿智的投資人。

了解更多



1Shiller, Robert J.(席勒)(2019)。Narrative Economics。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Keynes, John Maynard(凱因斯)(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帕爾格雷夫·麥克米蘭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
3Akerlof, George and Shiller, Robert J.(2009)。Animal Spirits: How Human Psychology Drives the Economy, and Why It Matters for Global Capitalism。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4 Wanniski, Jude(1978)。“Taxes, Revenues and the Laffer Curve”,公共利益期刊38:3-16(Public Interest)。
5Kahneman, Daniel and Tversky, Amos (康納曼與特沃斯基)(1972)。"Subjective probability: A judgment of representativeness",認知心理學期刊3(3): 430–454。
6Shiller, Robert J.(席勒)(2017)。"Narrative Economics",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107(4),967頁至1004頁。
7Goetzmann, William N., Kim, Dasol and Shiller, Robert J. (2016) “Crash Beliefs from Investor Survey,”,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工作報告(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注意

本項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得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之推薦。本文所有資訊均係得自可靠程度經過研判之各項來源,惟不保證必然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品浩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亞洲各地的註冊商標。©2020年,PIM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