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誤是什麼,又為什麼重要?

行為科學指出,我們做決定時並不如想像中的理性。

我們的行為舉止會受許多認知與情緒偏誤的影響,導致結果不盡理想,尤其是投資的時候。

認知偏誤

情緒偏誤

in-page

認知偏誤

認知偏誤是我們處理與詮釋資訊時的一種思維方式,可以把它看成是經驗法則或心理捷徑,讓我們能更快速地理解世界與做決定。

克服認知偏誤

知識與資訊能幫助投資人發現自己的認知偏誤,但要克服偏誤,最好的方式是協助投資人養成新習慣,改變思維方式。

行為科學專家怎麼說?

「犯錯乃人之常情。想做出更好的決定,就要對常犯的錯誤更有警覺心。」

- Richard H. Thaler (塞勒)

Richard H. Thaler (塞勒)

諾貝爾獎得主與
行為科學與經濟學傑出教授
個人簡介

Richard H. Thaler (塞勒)

Thaler 在行為經濟學的貢獻卓著,於 2017 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Thaler 研究行為經濟學與財務學,以及介於經濟學與心理學之間的決策心理學。根據標準的經濟假設,經濟裡的每個人都是理性而自私的,但他探討鬆綁這個假設的影響,認為部分經濟行為者有時可能會訴諸人性。Thaler 為決策研究中心 (Center for Decision Research) 前主任、該中心理事,並與Robert Shiller在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擔任「行為經濟學計畫」(Behavioral Economics Project) 的共同主管。

推力

Richard Thaler與Cass Sunstein合著有《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on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 一書,探討推力(亦即微小的暗示行為)足以大幅影響我們的選擇與行為。此書亦促成行為科學的普及化,讓普羅大眾進一步認識其他重要思想家與觀點。
返回 返回
 
 

認知偏誤

01 框架

定義

框架是指一個人會根據資訊的呈現方式做出決定,而非根據事實。使用的語言、選項的排列、思考問題的方式等等,都屬於框架。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事實以正面或負面的方式呈現,做出的決定可能不同。

對投資人的影響

生活中的大多數選擇會以特定方式呈現,這點並不難發現。但如果是兩個同樣的選項以不同方式呈現,一個聚焦潛在報酬,一個強調潛在虧損,投資人可能會選擇暗示潛在報酬的選項,即使兩者的結果一樣。

02 易得性

定義

根據最快想到的一項結果,來預估發生該結果的機率,便會產生易得性偏誤。相較於比較難記起或了解的結論,如果某個結論容易回想起來或最近回想過,通常會被視為更容易發生。無論目前市況是好是壞,這樣的偏誤容易導致投資人過度反應。

對投資人的影響

投資人選擇某個標的或資產類別,可能是根據最近聽聞的資訊,而未經過全面分析。比方說,新聞一直報導某檔個股,導致投資人給予過高評價。

03 心理帳戶

定義

一般人會依照主觀判斷,將旗下資產劃分為不同類別,例如資產來源 (薪資、獎金、繼承等等) 或用途 (儲蓄與休閒等等),根據歸類做出截然不同的決定。但金錢本質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做財務決定時必須有這個認知。

對投資人的影響

投資人將資金分配到特定類別,卻忘了各類別可能存在相關性,導致投資組合的多元配置效果不佳。舉例來說,投資人可能將資產分為相對安全與相對高風險的投資組合,以為這樣在投機型標的出現負報酬時,可以避免衝擊整體投資組合。

04 定錨

定義

定錨是過度仰賴我們所知道的初始資訊,這可能會嚴重影響所做的決定。一旦初始資訊,或者所謂的「錨點」被建立,大腦會根據錨點進行調整。

對投資人的影響

投資人可能過度堅信原始預估,忽略了新的資訊。舉例而言,投資人原本預估某公司明年每股盈餘為2美元,但後來,公司在今年度的營運面臨困境,但投資人卻因為定錨偏誤的影響而不加以調整原始預期。

05 確認

定義

一般人習慣尋找與注意能夠證實自己既有信念的證據,忽視其他挑戰或抵觸自己觀點的資訊。會有這種偏誤,是因為人類習慣避免所謂的「認知失調」–亦即當新的資訊抵觸我們的信念或看法時,心中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對投資人的影響

確認偏誤常常出現在投資行為。某些資產如果出現負面資訊,原本可視為避免虧損的警訊,卻遭到投資人忽視。此外,投資人亦可能忽視持相反論點的資訊,因此錯失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

情緒偏誤

顧名思義,情緒偏誤來自於情緒因素 (例如衝動或直覺) ,會扭曲認知與決策過程。

克服情緒偏誤

相較於認知偏誤是繞過理性思考的心理「捷徑」,情緒偏誤的原因出於恐懼與 (或) 慾望。

有鑑於此,投資人如果能積極克制情緒,投資成效可能會更好。

行為科學專家怎麼說?

「我們看自己的心思跟看別人的心思,唯一的差別在於,我們知道自己是在猜測別人的心思。我們以為對自己的思考模式最了解,知道是什麼原因和過程左右了我們思想與行為,但這似乎只是假象。」

- Nicholas Epley (艾普利)

Nicholas Epley (艾普利)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行為科學系教授、紐鮑爾家族資深研究員、決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cision Research) 主任。 個人簡介

Nicholas Epley (艾普利)

Nicholas Epley 從事社會認知、觀點取替 (perspective taking) 與直覺判斷的實驗性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曾刊登於20餘本刊物,包括《個性與社會心理學雜誌》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心理科學》 (Psychological Science) 與《心理學評論》 (Psychological Review) 等。他的研究成果亦曾受到《華爾街日報》、CNN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報導,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的資助,並榮獲美國心理學會的「初期職涯貢獻傑出科學獎」 (Distinguished Scientific Award for Early Career Contributions)。他在2018年與人共同獲頒實驗社會心理學協會 (Society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的職涯軌跡獎 (Career Trajectory Award) 。Epley於1996年在聖奧拉夫學院 (Saint Olaf College) 取得心理學與哲學學士學位,2001年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

洞察人心

Nick Epley 著有《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揭開心智運作的真相》, 一書,整合科學家的已知研究,探討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全世界最複雜難懂的一塊拼圖 ,也就是「其他人」,以及提出我們常常不自覺犯下的錯誤。
返回 返回
 
 

行為偏誤

01 損失趨避

定義

對一般人而言,虧損時的痛苦程度通常大於同等獲利時的快樂程度。相關研究指出,有些投資人的「獲利」必須高於「虧損」一倍,才可平衡承擔風險的心理。

對投資人的影響

受到損失趨避的影響,投資人容易抱住虧損資產不放,避免認賠時覺得痛苦,但這樣只會加深虧損。同樣的道理,有些投資人往往過早賣出獲利資產,錯失進一步獲利的潛在機會。

了解原因

損失趨避反映出規避痛苦的人性,因為虧損時的痛苦是獲利快樂時的兩倍。

假設有人找你玩丟銅板遊戲,如果是正面,你就贏100美元,如果負面就輸100美元。你願意玩嗎?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應該就會拒絕,因為輸掉100美元的機率占一半。根據行為經濟學家Daniel Kahneman與Amos Tversky的研究,要吸引大家玩這個遊戲,獲利通常要200美元左右,也就是虧錢金額的兩倍。

虧損時痛苦程度是獲利時快樂程度的2倍。

     

1 Kahneman, D. & Tversky, A. (1971)。"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76 (2): 105-110

返回

02 維持現狀

定義

維持現狀偏誤是一種情緒上的偏誤,描述人們對於新的情境,與其做出適當的調整,可能傾向不做任何反應,因為人們對於維持現狀感到較為自在。這樣的偏誤可能會妨礙投資人另覓新機會,即便這樣的改變比較有利。

對投資人的影響

如果投資人不願意改變或針對新的資訊做出調整,那麼可能會導致其投資組合不合時宜,因為市場轉變,會讓舊有的投資不再適當。例如隨著時間與景氣循環變遷,投資人仍傾向不去調整退休投資組合的配置。

03 稟賦效應

定義

稟賦效應會讓投資人過度在乎既有卻不理想的資產,原因無他,只是他們已經持有這些資產罷了。如果沒有稟賦效應這個偏誤的存在,投資人願意買進的價格會等於願意賣出的價格,但這種情況極少發生。

對投資人的影響

投資人可能不願賣出虧損或不適當的資產,反而抱持著不放,因為他們賦予這些資產不成比例的價值。投資人也可能因此錯失其他也許更好的機會。

04 後悔趨避

定義

投資人希望避免做出不當投資決定的遺憾,有可能是投資標的跌價而造成虧損,也可能是看到一檔個股上揚,自己卻沒有布局而覺得虧損。這個偏誤有時會造成從眾行為 (herding behavior) ,亦即:投資人可能搶進價格已高而大幅波動的市場,導致泡沫化,認為如果不買進就會錯失良機。

對投資人的影響

為了不想痛苦後悔做出不當決定,投資人可能抱持既有部位過久。後悔趨避亦可能導致投資過度保守,尤其是如果投資人想要避免過去的虧損經驗 (例如投資風險性資產) 。這樣可能導致長期績效不佳,或無法達成財務目標。

05 過度自信

定義

這個偏誤發生時,通常是當人們高估自己的能力,自視聰明或比他人了解更多。過度自信的人可能會誤把資訊的數量看作資訊的品質,因為握有大量資訊而更有信心,殊不知資訊的品質不佳。

對投資人的影響

投資人如果過度自信,往往會低估投資風險,或高估預期報酬。這樣的投資人亦往往過於頻繁交易–迅速賣出表現不如預期的資產,只買對其信心過頭的新標的。

進一步了解

研究300名基金經理人後1,發現多數經理人高估或誇大操盤績效優於其他基金的能力,這樣的現象亦常見於各行各業。

這項題名為「不當行為」(Behaving Badly) 的研究 ,突顯出投資人容易自我感覺良好。

74%自認工作表現優於平均值。

26%自認工作表現位於平均值。

將近全數自認表現在平均之上,但一個樣本當然只有50%能夠優於平均。

1 Montier, James.(2006)."Behaving Badly."

返回

投資於行為科學

結合頂尖學術與投資的創新合作夥伴關係

Chicago Booth PIMCO labs logo

我們與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決策研究中心(Center for Decision Research)建立長期合作關係,支持相關領域的菁英從事先進研究 – 他們從行為科學所萃取的觀點,有助於我們拓展相關知識與精進能力,為投資人創造最佳的投資成果。

PIMCO行為科學研究

其他相關資源

 
退休

規劃退休理財

在此,我們針對一些關於投資與退休的常見問題,提供簡單且實用的回答方式。

了解更多
行為科學為什麼重要

借重行為科學,精進你的做法

PIMCO致力於為客戶創造優勢,達到最佳投資成果。長期以來,我們深信行為科學能讓我們成為更睿智的投資人,協助客戶做出更好的投資決定。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