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

行為科學如何讓你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行為科學指出,當需要做決定時,人們通常比我們想得更不理性。

今天做其他決定之前,請先閱讀這篇文章。

決定啊,決定-你正在做最好的選擇嗎?

試想你每天做的大大小小決定,例如要花多少錢買咖啡、午餐吃外面還是自己帶、要不要上健身房等等。這些日常選擇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實有累積的效果。以「拿鐵因子」(latte factor) 為例,這個觀念由作者David Bach提出而廣為人知。道理很簡單:定期花小錢,長期下來會累積出難以想像的成本。

現在再來想想人生中更複雜的決定,以及它們的潛在衝擊,例如是要買房還是租屋、如何支付讀大學的費用、要存多少錢退休等等,然後自問:我是否理性做出這些重大決定?又是否衡量利弊後,才選出可能的最好選項?

根據有關決策的古典經濟理論,例如理性選擇理論,假設我們會基於理性做出決定 - 也就是衡量不同結果的成本與效益、考量未來狀況、取得所需資訊,最後找出最佳選項。但是行為科學 - 橫跨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等不同領域,有關人類行為的彙整研究 - 告訴我們,當需要做決定時,人們通常比我們想得更不理性。我們的決定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有些甚至是沒有察覺的因素。

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對事情會有什麼反應,常常是根據過去的生活經驗。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們做複雜的決定時,有95%的時候是借重捷思 (heuristics;亦即心理捷徑) ,例如:經驗法則 (一般準則說這樣做是對的) ;據理推測 (這樣做似乎是對的) ;或直覺判斷 (感覺對了) 。更麻煩的是,我們的行為與決定會受到許多偏誤所影響。當遇到考驗的時候,我們習慣借重更多的心理捷徑與偏誤來做決定,有可能導致不理想的結果。

行為科學有兩個投資相關的子領域,包括行為經濟學與行為財務學,這些領域都在檢視影響我們所做決定的偏誤,協助我們瞭解到一點:要達成理想結果,取決於我們有沒有能力理性做決定。

認識偏誤

認知偏誤與情緒偏誤的種類超過100種,統指情境與資訊框架有系統地影響我們的判斷與決策。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偏誤的影響方式都一樣,但它們有一個共通特性,那就是會導致我們的判斷與決策偏離理性客觀。以下介紹幾種最常見的認知偏誤,容易讓人做出不理想的投資決定:

  • 確認偏誤 。我們習慣尋找、詮釋、聚焦以及記憶能夠證實既有觀念的資訊。投資人可能不經意的尋找資訊來證實他對某項投資的信念,卻忽視去看提出不同看法的資訊。如果只有片面觀點,容易導致不當的投資決定。
  • 過度自信效應 。一般人往往高估或誇大其成功執行某項工作的能力。投資人如果過度自信,會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會挑選出最好的股票與進出場時間點-但這樣的行為可能造成過於頻繁及擇時交易,進而衝擊投資報酬。
  • 損失規避 。一般人面臨虧損時,痛苦程度大於獲得報酬的快樂程度。由於不希望有虧損,投資人可能過早賣掉理想的標的、守住虧損標的過久,或可能為了彌補潛在虧損而承擔額外風險。
  • 從眾效應/羊群心理 。我們常常看到其他人的行為而有樣學樣,忽視或否定了自己的信念。這種現象會發生在投資市場多頭或資產泡沫的時候,也就是投資人追捧某種資產類別,造成資產價格飆漲。
  • 熟悉偏誤 。一般人往往會守住已知的事物不放,這樣會強烈影響購買決定。然而,如果只懂得投資自己熟悉的股票,可能會導致過度配置部分個股、產業和國家,進而對投資組合的多元性有負面的影響。有個常見的例子是「本國偏好」(home country bias) ,也就是偏好自己國家的公司,而忽視其他區域和國家的企業。
  • 後見之明偏誤 。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情,一般人往往會認為比實際情況更容易預測—亦即所謂的「始終都知道效應」(knew-it-all-along effect) —但這樣可能過度簡化因果關係。投資人如果自認為對什麼情況都瞭若指掌,很容易變得過度自信。

克服偏誤,做出更理性的投資決定

以下介紹幾個有助於克服認知偏誤的方法,讓你堅守長期財務目標。

  • 控制情緒:市場有起有伏,加上新聞全天候播放,投資人即使經驗再豐富,情緒也可能受到影響。但如果讓情緒主導了決策過程,常常不是最明智的投資決定。與其擔心短期市場波動,投資人應該專注在長期財務目標。
  • 維持多元布局: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常常會造成投資人做出情緒化的決定與行為。根據報酬目標與風險承受度做出適當的投資組合配置,有助於降低報酬波動性,減輕投資焦慮,亦有機會創造相對穩定而理想的投資結果。
  • 避免過度自信:企圖做出「穩賺不賠」的投資決定前,不妨退一步思考,即使專業的基金經理人、分析師與交易員,儘管握有最好的資訊與模型,仍然會面臨不容易打敗大盤的困境。
  • 換個角度思考:為了避免只片面考量某項投資就因此做了決定,不妨尋找具可信度、不同觀點的資訊,這樣有助於建構起全盤的觀念,進而做出明智決定。
  • 定期調整投資配置:投資組合定期調整再平衡的方式,能夠讓決策過程更添紀律,強迫投資人採取必要的行動,心情可能煎熬,卻有利於報酬結果。

 

投資於決策

投資的行為科學

PIMCO向來深信,行為科學可以讓我們成為更好的投資人。正因為如此,我們與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決策研究中心 的菁英在相關領域合作,由該中心主任Nicholas Epley(艾普利), 以及治理董事、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ichard Thaler(塞勒)帶領。了解更多我們的夥伴關係,以及行為科學如何讓你成為更好的投資人。

注意

所有投資均有風險且可能造成損失。多元配置概不擔保絕無損失。定期調整投資配置概不保證有投資報酬。投資人在做出投資決策前,應先諮詢投資專業意見。

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得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之推薦。本文件之編製,概未考量任何特定投資人之目標、財務狀況或需求。本文之資訊具簡化性,用意並非涵蓋所有資訊。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顧問,以期根據自身需求,決定出最適合的規劃。本文所有資訊均係得自可靠程度經過研判之各項來源,惟不保證必然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品浩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P.在亞洲各地的註冊商標。©2019年,PIMCO。

CMR2019-0416-391367